“老幼共托”:好思路還需大謀劃
- 時間:2024-12-13
- 來源:中國發(fā)展改革報社
近年來,隨著出生率的下降,幼兒園數量有所下降。2023年,幼兒園數量較上一年減少1.48萬所,過去兩年間幼兒園關停約2萬余所,伴隨而來的,是幼兒教師失業(yè)、場地空閑、資源浪費等。
而與之相對應的,是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。截至2023年底,全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達21.1%,預計到2035年,這一比例將超過30%,突破4億人。這一變化意味著社會對養(yǎng)老服務的需求將急劇增加。
在此背景下,為有效解決日益增長的養(yǎng)老服務需求與幼兒園倒閉造成的幼兒教師失業(yè)等問題,一種新的服務模式加速了實踐的步伐——“老幼共托”。
現象:同一屋檐下實現資源共享與代際交流
小朋友就近入園,“托幼”的同時還可以“托老”,“一老一小”共享師資。老人可以在“托老所”做手工、跳操、打乒乓球等,待幼兒園放學,還能順帶接著園里的孫兒一起回家……
近日,重慶市首家嵌入養(yǎng)老服務的在辦幼兒園啟動使用。據了解,不久前,該幼兒園將閑置樓層改造為養(yǎng)老服務站,600多平方米的空間設置有健康管理區(qū)、休閑娛樂區(qū)和文化教育區(qū)三個功能分區(qū),不僅為老人提供便利的活動場所和設施,原本用于兒童保護的無障礙設施,也為改造節(jié)約了成本。后續(xù)還將提供助餐、助潔、慢病管理、陪行、代購、代辦、個人清潔護理等有償低償服務。
重慶的做法是地方探索解決“一老一小”問題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我國多地試點“老幼共托”模式,一站式解決居民養(yǎng)老、托育兩大難題。這一新思路受到了民眾的普遍歡迎,緩解了“上有老下有小”家庭的后顧之憂——北京市將普惠托育點嵌入養(yǎng)老服務驛站,啟用首個“老幼共養(yǎng)”普惠服務點;山東省濟寧市將養(yǎng)老服務中心搬進幼兒園,從托幼轉型托老;山西省太原市合理化利用原幼兒園空間,中午為孩子提供“小飯桌”和午休服務,上午和下午變身老年活動中心;廣東省深圳市在社區(qū)長者服務中心布局托育點,一個場地、一家機構解決老人和孩子的雙重照料問題……“老幼共托”新模式讓“一老一小”在同一屋檐下得到精心照護,滿足了代際融合需求。
在專業(yè)人士看來,所謂“老幼共托”,就是將養(yǎng)老與托幼服務相融合,在同一空間下進行老幼照料、代際學習和互動交流。在當前老年人口日益增多、新生兒數量走低的大背景下,這種新模式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。行業(yè)人士分析,當下,托幼行業(yè)正處于轉型階段,而家庭對托老服務的需求則呈現一片藍海,“托老”與“托幼”具有一定相似性,二者融合發(fā)展不僅有助于在公共服務、基礎設施、人員投入等方面資源共享,而且老幼雙方的代際交流,也可以為彼此帶來積極的情緒價值。
市場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可期的前景,“老幼共托”的潛力正在被挖掘。數據顯示,我國目前擁有“老幼共托”相關企業(yè)達36.2萬余家,其中,2023年新增注冊企業(yè)9.2萬余家,與2022年同期相比增長20.3%。
老有所養(yǎng)、幼有所育,事關人口高質量發(fā)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。近年來,我國著眼于兜底線、?;尽⒋倨栈?,系統推進養(yǎng)老育幼服務體系補短板、擴供給、提質效,不斷織密“一老一小”服務網絡,讓服務需求便利可及。面對當前部分幼兒園“招生難”以及養(yǎng)老服務需求不斷攀升的現狀,一些幼兒園的創(chuàng)新嘗試之舉使得“老幼共托”應運而生,為解決“一老一小”照護難題提供了新的選擇。在業(yè)內人士看來,這既是形勢使然,更是現實所需。
數據顯示,“十四五”時期,我國老年人口將以年均約1000萬人的規(guī)模持續(xù)增長。教育部數據顯示,2023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7.44萬所,而伴隨著機構的減少,與2022年相比,全國幼兒園在園幼兒數量減少534.57萬人。專家分析,隨著“老幼共托”模式的誕生,“一老一小”實現了資源共享與代際交流,既是對已有社會服務與照護模式的創(chuàng)新探索,也是積極應對我國人口發(fā)展新形勢的務實舉措。
提醒:托幼與托老不能僅是簡單“做加法”
事實上,“一老一小”問題始終是政策關切?!袄嫌坠餐小钡哪J秸钦摺皷|風”下的創(chuàng)新嘗試。今年4月,國家發(fā)展改革委等三部門修訂印發(fā)《“十四五”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程和托育建設實施方案》。其中明確提出,各地要統一規(guī)劃養(yǎng)老、托育服務體系建設,制定城市“一老一小”等整體解決方案。此外還鼓勵通過公建民營、民辦公助等方式,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推動養(yǎng)老、托育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。在此背景下,更多生源流失的幼兒園可以專營或兼營養(yǎng)老服務。
但同時也要看到,作為一種全新的社會服務與照護模式,“老幼共托”仍有難點與卡點需要破解,并盡快形成可復制經驗。行業(yè)分析人士舉例,“一老一小”分屬于不同主管部門,如何打破部門間的界限,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是擺在面前的首要任務。另外,針對“老幼共托”新模式,目前還未有統一的行業(yè)標準和明確的監(jiān)管機制。不僅如此,老幼群體的生活方式及習慣存在較大差異,目前能同時服務老年人和兒童的復合型專業(yè)人才仍有很大缺口,短時間內無法滿足高質量養(yǎng)老托幼服務需求。國家層面亟需出臺養(yǎng)老托育融合服務體系的規(guī)劃、保障、監(jiān)管等各項工作的政策法規(guī)。
專家提醒,在同一個屋檐下實現“朝”“夕”和諧相處,托幼與托老不能僅是簡單“做加法”,還需相關各方多策并舉。
首先,托育機構轉型為“老幼共托”機構前,需要對場地、設施等進行改造和提升,從老幼人群各自的行為特點和需求出發(fā),合理設計功能空間,充分考慮雙方的使用時段,并積極組織老幼共融的興趣活動。
其次,政府部門應完善政策法規(guī),對建設“老幼共托”機構的單位給予資金補貼、稅費優(yōu)惠等支持政策,且應統一和規(guī)范“老幼共托”機構的監(jiān)管標準,并對各方責任主體的權利、義務作出明確規(guī)定。
第三,引導職業(yè)院校與企業(yè)共同開發(fā)“老幼結合服務”課程體系和實習基地等,定向培養(yǎng)專業(yè)化人才。鼓勵對現有養(yǎng)老、幼教服務人員進行交叉技能培訓,不斷提升服務人員的職業(yè)技能。
破題:在“朝”“夕”相處中保持適度“邊界感”
記者了解到,為破解當前“老幼共托”模式面臨的一些問題并加速實踐,目前全國多地已經行動起來,不少地方已開始或完成了“一老一小”整體解決方案的編制工作。
以成都為例,已正式出臺的《成都市“一老一小”整體解決方案》中明確提出,要建設“老有頤養(yǎng)”“幼有善育”幸福樣本城市,擴大多元服務供給,建設老幼復合型社區(qū)綜合體,打造全齡互動社區(qū)是其中備受關注的創(chuàng)新亮點。文件中甚至還劃定了今后三年的目標任務——中心城區(qū)每個區(qū)建成老幼復合型社區(qū)綜合體不少于5個,其他區(qū)(市)縣建成老幼復合型社區(qū)綜合體不少于2個。
對于“老幼共托”的實踐,江蘇省民政廳表示,相關部門一直在密切跟蹤、關注。各地結合區(qū)域“一老一小”實際情況,進行了精準、適配、有效的探索,這也是對“蘇適養(yǎng)老”服務品牌的深化和延伸。明年,江蘇省民政廳將會組織各市局、相關專家、機構等,開展一些深度調研活動,總結現有的一些可復制經驗。
專家強調,推行“老幼共托”,應該在“統一照料”的管理服務架構中,進行科學的場景安排,特別是保持適度的“邊界感”。
從全球來看,“老幼共托”并非新生事物。據了解,20世紀80年代起,一些國家就開始進行“老幼結合”模式的探索和嘗試,例如美國西雅圖圣文森特“代際學習中心”、日本幸朋苑特別看護老人院、德國“一老一少”多代屋項目等,均是基于代際融合理念,通過老幼共處使代際間相互融合、相互作用,滿足雙方照護和情感心理需求。(中國發(fā)展改革報社記者 荊文娜)
上一篇:沒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