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時間:2021-05-13
- 點擊:2291
- 來源:甘肅日報
馬天彩
裴慎(1917-1989),字慎之,甘肅武山縣洛門鎮(zhèn)裴家村人。裴慎一生致力于教育和中醫(yī)藥研究,醫(yī)德醫(yī)術譽滿隴上。同時,他在詩、書、畫方面的造詣也頗為不凡。
裴慎少年時代就喜好寫詩,他的詩大多是托物言志之作,從治病心得、生活雜錄、山河紀游中激發(fā)靈感。他的詩作內容深入淺出,托物寓意,充滿哲理,有“心病妙方”之譽。
裴慎的詩如其人,他曾借竹寓志曰:“莫笑扶疏三兩枝,應從挺拔見高風”“任爾西風吹,折腰難上難”。
感悟生死,裴慎有自己透徹的認識。他寫下“應信南柯非夢境,須知車流不載愁。撒手此生無遺憾,人間逃出老黃?!薄氨〖嘉茨艽╅倬?,遺軀甘愿獻醫(yī)林”等超脫豁達的詩作,成為人們喜愛和流傳的佳句。
除了寫詩,裴慎的書畫造詣也很深。青年時代的裴慎在重慶結識了劉海粟,拜其為師,研習人物山水、花鳥蟲草的美術創(chuàng)作技法。
其間,在劉海粟的推薦下,裴慎常去重慶藝專旁聽。當時,重慶藝專名師薈萃,包括呂鳳子、潘天壽、林風眠、陳之佛、傅抱石、李可染、豐子愷等。裴慎白天認真聽講,課余登門求教,學識、畫藝蒸蒸日上。他筆下的花鳥畫既博采了眾師的畫風,又加入自己意趣高遠的神韻,看似信筆拈來,卻在構圖立意上有獨到之處,隨意之間顯高雅,平常之間見不凡。特別是隱喻、詩情、哲理、象征等手法的融入,使他的畫以靈動、鮮活、高逸、精致見長。所以,裴慎的花鳥畫很快就引起大家的關注。
《喜鵲登枝》是裴慎于1978年創(chuàng)作的作品。畫面上一枝紅梅、幾根翠竹,老枝蒼勁斑駁,小枝朝氣蓬勃,繁花疏影,清幽冷艷。枝頭立一翹尾喜鵲,張嘴亮喉高歌。撲面而來的是喜慶、祥和、催人奮進的氣勢。
《修竹菊香》畫的是月光下的竹、菊,淡淡的云霧和神秘的陰影籠罩著翠竹和金菊,疏朗挺秀,朦朦朧朧,觀之使人心靈仿佛也得到了凈化。
《蘭石圖》《葫蘆圖》《絲瓜圖》等,也都筆墨簡潔,點染自如,再加上寓意深刻的配詩,是作者心聲的表露。
在美術創(chuàng)作中,裴慎特別鐘情和擅長畫竹,他喜歡修竹的風骨。
裴慎畫竹,不僅畫出了竹之形,而且畫出了竹之韻、竹之魂。裴慎畫竹一生,竹畫超千幅,毛竹、苦竹、斑竹、刺竹、田竹、雨竹、風竹、霜竹、雪竹、旗桿竹……他筆下的老竹蒼勁,新枝蓬勃。
他在總結畫竹技巧時說:畫竹必須“眼中有竹,胸中有竹,手中有竹”“意境為先,貴在含蓄,不斷創(chuàng)新”,強調畫竹一定要“心正筆正,心無雜念,為竹傳情,為竹代言”。要將詩書畫融為一體,才能收到“相得益彰,脫盡時習”的藝術效果。
裴慎一貫主張“以寫為法,以骨為盾”。他的作品以水墨居多,雖然不著色,但通過濃、淡、焦、宿多種墨色并用,氣韻十分生動。
裴慎每到一地,都會遍訪竹園,在茂林修竹下,和友人賦詩作畫。裴慎的畫作是用心靈來創(chuàng)作的,雖然作品沒有選擇大題材,但是經過他的提煉和凈化,表現(xiàn)出的是小中見大、平中見奇的美學品位。
好畫好詩還要配上好字,裴慎的書法造詣并不遜于他的繪畫和詩文。
裴慎早在孩提時就在父親的指導下臨帖,他先研習顏柳的楷書,后又醉心于二王的行書。隨后又臨摹張旭、懷素的草書。幾經轉學,自成一格。裴慎的書法注重傳統(tǒng),而又不拘泥于傳統(tǒng),更可貴的是他將書法的技巧靈活自如地運用到自己的處方上、詩畫中。裴慎晚年的書法作品多以行書為主,筆勢回旋跌宕,結體奇崛多變,風格蒼勁老辣,欣賞裴慎書法,是一種藝術享受。
裴慎一生留下的詩書畫作品很多,僅散見于親朋好友及民間的畫作就有上千幅,已精選120幅結集出版;留詩作2000余首,散文100余篇,約40多萬字,已結集出版的有《風雨集》《嚶鳴集》《紀游集》《題畫詩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