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時間:2022-04-20
- 點擊:1685
- 來源:甘肅日報
張子藝
春日已近暮,桃花、杏花開至荼蘼,已經(jīng)褪去紅妝孕育果實;初夏正在趕來的路上,雨水增多,天氣也真正地溫暖濕潤起來。谷雨節(jié)氣就立于春夏之間。
在城市里,人們對于播種已然陌生,谷雨節(jié)氣更多的是居于書本里,變成兩個質(zhì)樸又雅致的方塊字。
而在更廣袤的大地,這才是它的用武之地。
從冰雪融化到白霜徹底消散,這是大地給世間萬物的信號,空氣中開始飽含濕氣,春水蕩漾,人們便遵從古老節(jié)令,開始在肥沃的土地上耕耘。
清明和谷雨,是兩個緊密相連的“姊妹節(jié)氣”,中間間隔的15天內(nèi),被安排得滿滿當當——有農(nóng)諺說:“清明谷雨兩相連,浸種耕田莫遲延。”這顯然是江南的習俗。
隴中地帶春分時節(jié)開始播種春小麥。清明到谷雨間,小麥漸漸萌生一些“草色遙看近卻無”的綠芽,農(nóng)人們仔細檢查農(nóng)作物萌發(fā)的情況,這也是春日將暮最后一次補救機會,人生有很多事只能空留遺憾,但大地有載物之厚,人們尚來得及被節(jié)令沖拽著,匯入四時的滾滾河流。
風吹雨洗一城花。
“雨生百谷”,這一切的圓滿都賴于雨水的滋養(yǎng)。
在漫長的農(nóng)耕文明中,各地幾乎都自發(fā)地形成了一些基于本土文化的“求雨儀式”,最初顯然是倉促的,植物們被板結的大地封印,倘若天上再不落下雨來,一年的收成都將變成泡影。
焦灼不已的人們只能嘗試與天地對話。上古時期,舞蹈就伴隨人類的溝通誕生了,這種用肢體語言模仿動物、自然界的動作,一開始就帶有“溝通”的意味。
在此刻,這種溝通方式再次被選中,人們揮舞著手臂,扭動著身體,試圖用一種格外引人注目的方式,獲取關注。
還要音樂。
要格外大聲地,在寂靜的山嶺里振聾發(fā)聵地響動,只有這樣的聲音,才能使祈求傳遞過去。但深究起來,其實,這鼓聲恰是給人自己聽的,那么熱情昂揚的鼓聲里,鼓點密集得跟雨水一樣,人們在這樣的聲響里,焦灼的心開始一點點安靜下來。
甘肅洮河流域,如今依舊有卓尼巴郎鼓舞、岷縣巴當舞,這自然是從古傳下來的習俗,如今雖然在年節(jié)里演出,但最初確實是因著祈求雨水而誕生的舞蹈。
是有傳承人的。
巴郎鼓舞演出完畢被恭恭敬敬供起來的鼓,巴當舞里的敬山神、扯節(jié)勒,所有的人都仔細妥帖地按照“老規(guī)矩”來執(zhí)行,順序萬萬不可顛倒。
前一輩的人口傳心授,毫無保留地將一切都傳給后來的人,這是最古老的傳播方式,經(jīng)年累月的浸潤里,后來的人習得這一切。
祈得雨水,萬物滋養(yǎng),茶樹枝頭也撲棱棱地冒出點點翠色。
谷雨茶自然也是極鮮的。
明前茶因著清明節(jié)前采摘之故,被牢牢揳在人們的記憶里。春寒料峭里萌生出的嫩芽,在寒風的吹拂下微微蕩起一點漣漪,露出一點青色,蟄伏了一冬天的人們喜于這種春色,于是,碧綠的明前茶誕生了。
唐代,令狐德棻在編撰著作《周書》中記載了“驚蟄……桃始華”等節(jié)氣與物候現(xiàn)象。正是根據(jù)這個記載,再輔以其他文獻,許多人認為,唐朝時黃河流域的氣候比較暖和。
但如今清明時節(jié),西北大地上間或有雨雪飄過,茶樹上的芽兒緊緊閉著眼睛,躲在枝干里,不肯拋頭露面。這是植物的智慧,外面的風那么大,雪那么猛,那些早開的花兒都已經(jīng)被雪打落,珍貴的茶芽兒,不該在這樣的風雨里隕落,得徹底等到大地解凍,霜氣消弭,才能活潑潑地舒展開身體,在春日暖陽里美美地伸個懶腰。
于是,人們便在谷雨時節(jié)喝茶,喝頭茬。
甘肅隴南屬于長江流域上游,天氣溫暖濕潤,谷雨時節(jié),茶園里已經(jīng)郁郁蔥蔥,熙熙攘攘,衣衫薄,采春茶,一派熱鬧景象。
頭茬春茶味淡而澀,但這舌尖上怯生生的味道,恰如其分地提醒著人們,這是春天的茶,它們尚未被烈陽高照,沒有修煉出圓潤飽滿的口感,對于人世間滿含憧憬與愛意,這樣青澀的期待,必定會被妥善收藏。
等到茶樹綠滿枝頭,它們被揉搓、窖藏,變成褐色,與時間相伴,成為半發(fā)酵茶、發(fā)酵茶,在紅褐而濃香的茶湯里,單薄清澈的綠色芽兒已經(jīng)變成遙遠的記憶。
在河西走廊,人們種植棉花、玉米、大豆。趁著雨水正旺,人們在大地間播種,這是春夏交接最好的時光,整個世界都是明亮的、光耀的,人們和世間萬物一起充滿期待。
連地底的蟲子都開始蠢蠢欲動,它們被春光春意裹挾著,激蕩著。跟蟲子們萌發(fā)的時機幾乎同時,人們開始防蚊蟲,繡制五毒香包,從柜子里找出雄黃——到了五月,要曬整整五天的雄黃,才好釀雄黃酒喝。
節(jié)氣指導著人們的生活,人們耐心地按照節(jié)氣過日子,這便是中國人跟天地相敬相愛的相處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