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發(fā)布人:admin
- 時間:2009-04-30
- 點擊:232
- 來源:
一
敦煌之所以偉大,之所以迷人,之所以博大精深,都是因為孕育出了莫高窟這樣的世界文化藝術(shù)寶庫。敦煌有了莫高窟,天地才變得空前寬廣,才變得如此空靈,如此神秘而安祥。
我是一位佛教徒,對“天下名山僧占多”總有一點意見,因為當初祖師們開山建寺時,都是一些偏僻清凈的地方,只不過隨著寺院的建成,山也就因為佛教才變得有名罷了。莫高窟也是一樣,當年的修行者為了能有一個清凈優(yōu)雅的環(huán)境棲身安心,終于在敦煌的鳴沙山下、宕泉河旁建窟修行。水是萬物生命的源泉,祖師們之所以看重莫高窟這塊地方,是因為有了宕泉河,只有有了水,才可以在林下水邊,長養(yǎng)圣胎,所以有了宕泉河才有了莫高窟,西千佛洞、榆林窟無不是如此。當我們到達敦煌時,當年潺潺流水的宕泉河只剩下一股細流,從石窟南方曲曲折折地流經(jīng)整個莫高窟,潛入砂磧之中。因為有了這股泉水,形成了崖上和崖下截然不同的景色,崖上是一片黃沙,荒涼滿目,崖下則是綠樹成蔭,清泉縈回。錯綜在灰色崖壁上的石窟群,彩畫紛披,錯落有致,掩映在綠樹叢中。
莫高窟對面,是三危山。傳說,舜流四兇,“遷三苗于三危”,我不知道為什么莫高窟一開始就如此的古老而又神秘?莫高窟始建于公元4世紀的十六國時代,最早記載這一歷史事實的文獻,目前所看到是唐武周圣歷元年(698年)的《李君莫高窟修佛龕碑》,根據(jù)碑文,我們可以有充分根據(jù),想見如下的真實歷史畫面:
秦建元二年(公元366年)的一個黃昏,云游四海的樂亻尊 和尚手拄錫杖,疲憊地行至三危山下,茫茫大漠,何處可以作為歸宿呢?他在躊躇悵望中突然看到奇景:三危山頂放射出萬道金光,恍惚其中有千佛閃現(xiàn)。剎那間,他激動萬分,怔怔地站著,被眼前的佛光所融化,他的周圍只剩下燦燦的金光。他醒悟了,這是佛陀的啟示,多年苦苦尋找的佛國勝地,竟在眼前,于是他放下錫杖,虔誠地跪在佛光前,發(fā)愿要在這里修窟造像。于是,三危山對面的鳴沙山崖壁上,才有了樂亻 尊 開鑿的第一個洞窟。接著,法良禪師又在樂亻尊 和尚所開的窟旁邊開鑿了第二個洞窟。從此,上至王公,下至平民,都紛紛來到這里,開窟造像,把自己的信仰與祈求都裝進洞窟,莫高窟從此便顯得神秘莫測,而又空靈萬分。
到莫高窟時,已是上午九點多了,我沒有看到三危佛光的奇景,但是我已經(jīng)心滿意足了,因為我到了莫高窟。那天,游人本來就不多,到中午時,莫高窟恢復了沉寂,我漫步在窟前的綠蔭道上,涼風習習,心中的煩惱亂意也一下子被這充滿寧靜與空靈的意境所凈化。其實,即使沒有三危佛光的啟示,祖師們也會在這里坐禪修行,只不過大自然這不經(jīng)意的一招,更加增添人們幾百年乃至千年求索的信心。天地蒼蒼,如虛如幻,世事滄桑,彈指千年,當我們站立在壁畫前,一切時間與空間都在這里凝固,化作永恒。
二
到敦煌時,我的身體已經(jīng)是最差的狀態(tài),由于身體素質(zhì)較差,再加上水土不服,所以到蘭州后便開始感冒。去莫高窟的那天早晨,我上完早殿后,便蒙在被窩里,一直到有人喊“出發(fā)了”,才從床上爬起來。在沒來莫高窟前,我已經(jīng)把莫高窟的畫冊翻了好幾遍,并且讀了一些有關(guān)壁畫藝術(shù)的書,我怕自己成為只是來聽那些本生故事的聽眾。
大巴車載著我們離開敦煌市,大家顯得很興奮,畢竟對莫高窟是向往已久。我因為身體上的不舒服,所以只是將目光轉(zhuǎn)向窗外,茫茫的戈壁灘,觸目都是無際的黃沙。眼光四處尋覓,希望那神圣的寶地能一下子出現(xiàn)在自己的眼前,可是車子走著,老覺得走不到終點。心里像飛旋的流沙,在半空懸著,沒個著落。 來到莫高窟,茫然的心一下子激動起來,十幾天旅途疲勞的身心終于有了歸宿感。隨著人流走上懸崖,進入洞窟,先是一陣清涼,然后是四壁框住的幽暗,借助十幾支電筒的幽光,才可以看清洞窟里的一切。人,雖然喜歡游蕩,但是內(nèi)心深處無不會渴望歸宿,此刻在狹小的洞窟里,不但可以藏身,也可以安心。大家擠在狹窄的洞窟中,聽著講解員講著許多耳熟能詳?shù)谋旧适?,在壁畫前伸頸仰首,探索觀摩,一直感嘆著這驚人絕世的藝術(shù)。
我們隨著參觀的順序,歷史也在隨著我們前進,如同電影在屏幕上不斷變化,以紀錄片的方式向人們訴說著那個年代的故事。北魏所具有的原始粗獷,如同在那個戰(zhàn)爭頻繁的年代,在沙場上馳騁的多是驃悍的壯士,內(nèi)心的痛苦與身體的強悍一起流瀉到壁畫里。隋代的壁畫線條流暢活潑,人物情容逼真,人們對南北統(tǒng)一的喜悅一起融進洞窟里。唐代,一個偉大的朝代,大佛上掛著千年不變的微笑正是對那時代的贊嘆。國家的統(tǒng)一、一個半世紀來的相對安定和社會經(jīng)濟的長足發(fā)展,為來自民間的藝術(shù)家們提供了空前廣闊的生活圖景,啟迪著他們的靈感。唐代的壁畫是敦煌佛教藝術(shù)最為燦爛的時代,融合了西域兄弟民族藝術(shù)和外來藝術(shù)的表現(xiàn)技法,東西南北,博采眾長,形成了統(tǒng)一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。第71窟壁畫《凈土變》中的一身思惟菩薩,俯首支頤,目視空靈,凝神默想,內(nèi)心的澄靜和外表的寧謐統(tǒng)一于美好的形象之中。第45窟開元年間的菩薩塑像,姿態(tài)婀娜,豐潤健美,眉目間似笑非笑,表情含蓄,耐人尋味。五代繼承了唐的遺風,由狂放走向沉著,燦爛走向溫存,佛教更走向了人間。宋代,一個漸趨下坡的朝代,一個民族的青春心理也逐漸衰老了,那些人仿佛被積貧積弱的時代嚇壞了,顯得呆板;人們雖然在尋歡作樂,但是舞姿顯得拘謹多了。元代,雖然版圖擴大了,但是擋不住藝術(shù)的衰頹……
由于自己的信仰與專業(yè)的關(guān)系,我的目光在苦苦尋找著自己所必須認真看的“西方凈土變”,終于我看到了,經(jīng)講解員的確認,心中一陣驚喜:自己對壁畫還是懂一點?。玻玻翱呤秦懹^十六年(642年)的《阿彌陀經(jīng)變》,面積有十八平方米,人們將自己所理解的極樂凈土用藝術(shù)的手段形象表達出來,一方面為了便于修行者觀想凈土的莊嚴;另一方面為了老百姓認識凈土,起教化眾生的作用。壁畫中部畫巨大的七寶池,四周環(huán)通,雕欄圍繞。寶池中阿彌陀佛結(jié)跏趺坐于中央蓮花座上,雙手作轉(zhuǎn)法輪印,觀音、大勢至兩大菩薩侍立左右。四周圍繞著無數(shù)菩薩,有的長跪禮拜,有的靜坐思維,有的持缽供養(yǎng),有的憑欄眺望。朵朵蓮花,隨波蕩漾。寶池兩側(cè),樓閣聳立。樂隊列于平臺,舞者揮巾起舞,同時孔雀、共命鳥、迦陵頻迦等也振翼飛翔。寶池上,飛天凌空飛翔,天空中摩尼寶蓋自行懸空,天花亂墜……在凈土里,無塵無土,只有水和云的皎潔和輕盈。樓閣回廊,都呈現(xiàn)在流水潺潺間;奇花異木,也只在彩云下隱約地展現(xiàn)著。
凈土是沒有塵世的痛苦。可是,只要你擁有了生命,這一生一世你仍然是凡夫,仍必須在塵世間流浪,但是當你心中有了凈土,使你的人生充滿希望,于是你便能快樂地活著。莫高窟中的各種凈土變,都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無窮的追求。